7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教授以 “影视创作的现状与走向” 为题给本届研究生暑期学校带来最后一场精彩讲座,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丽萍主持讲座。

尹鸿结合国内外形势,将中国电影发展划分为四个黄金期:1933-1948 年以《春蚕》《渔光曲》为代表;1955-1965 年涌现《董存瑞》《青春之歌》等经典;1978-1994 年诞生《小花》《红高粱》等佳作;2002 年至今则有《疯狂的石头》《我和我的祖国》等标杆作品,并详细分析了阶段划分的标准和原因。
他指出,2002年作为中国电影市场改革元年,开启了持续二十余年的产业化进程。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影大国:银幕数全球第一,票房规模、观影人次、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电影产业成为中国文化领域最开放、直面全球竞争的板块,既重塑国内文化格局,也影响全球文化话语。
谈及从 “电影大国” 到 “电影强国” 的转型路径,尹鸿提出四大维度: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与文化影响力、强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带动作用、构建全球化电影工业体系、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与文化辐射力。
分析现状时,尹鸿强调,新主流电影已成为国产片中坚力量,以 “主流价值 +主流资源+主流工业+主流产品+主流市场” 模式讴歌党、欧歌祖国、讴歌英雄、讴歌人民;现实题材电影呈现 “向上向善向前向美” 的温暖基调;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则聚焦发掘其人民性、民主性与革命性。
展望未来,他指出中国电影需坚守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原则,以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民族性为内核,尊重创作形态与受众多元性,在技术、叙事、产业、传播等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兼具精神价值与国际影响力的电影生态。总体而言,中国电影的未来在于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拥抱创新,在技术、叙事、产业、传播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既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又能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电影生态,最终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涌跃互动,尹鸿教授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王丽萍总结时表示,尹鸿教授对新主流电影、现实题材及文化创新的剖析,为理解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视角,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电影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文:李佳欣,摄影:张玉婷,一审:刘志勇,二审:蒋伟,三审:段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