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讲座系列之十三 王建民教授解析艺术形态研究的民族志方法论

供稿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7-16

7月15日上午,第八届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讲座举行第十三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建民教授应邀作题为"艺术形态研究的民族志方法论"的专题学术讲座,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陈卫华教授主持。讲座内涵丰富,视角新颖,现场座无虚席,场面热烈。

王建民教授开篇点明研究缘起:当前艺术形态研究存在 “重描述轻分析”“忽略具体形态去进行社会文化阐释” 等问题,即使是专业的学者对较为细致的形态研究都往往只是停留在描述层面,未能通过形态描述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未能从形态切入很好地进行文化意义阐释。艺术学与人类学、民俗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形态分析与文化阐释常出现脱节,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正是深入探究该领域的必要性所在。

在理论界定环节,王建民梳理了艺术形态学的学术谱系。前苏联美学家卡冈聚焦艺术世界的静态结构与物质属性,强调艺术史脉络;美国学者托马斯・门罗将研究延伸至创作、感知等动态过程,提出材料、形式结构等五层次划分;法国理论家福西永以 “变形” 与 “风格” 为核心,构建 “形态世界” 理论;康定斯基与苏珊・朗格则从表现主义出发,突出主体的情感精神对形态创造的关键作用。

针对 “形态与意义的关系” 这一核心命题,王建民借鉴语言学的"词素"概念,创新性提出 “形态素” 概念——即艺术中能表达意义的最小形态单元,其判定需基于艺术实践者的文化认知,而非研究者主观判断。他指出,形态与意义存在多层次关联:既有独立表意的形态素,也有组合表意的形态;组合可能引发意义转换、延展甚至反讽,且存在 “同形异构” 现象,形态变异需在阈值内才能保持意义稳定。此外,艺术形态的特殊性在于可通过重组文化符号与视觉元素创造新表达,形成独特表意机制。

王建民还深入解析 “形态” 与 “模态” 的辩证关系:形态是艺术可视形式的构成规律(如线条、色彩的组织),作为模态的物质载体;模态则指向艺术的存在与感知模式(如现实性、虚拟性),二者类似语言与语用的互补关系。他强调,多模态研究需整合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通过媒介与符号交叉深化艺术理解。

最后,王教授重点谈论了面向实践的艺术形态民族志研究。他认为艺术形态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应当是艺术实践主体的意义体系和情绪情感模式表达。艺术实践者艺术活动行为过程及其产出结果应当是艺术形态研究的对象,以艺术实践行为过程作为考察和描述艺术形态的核心,关注过程性、流动性、变化性和场景性。他指出,艺术形态民族志研究应依托参与观察与访谈,在具体场景中考察形态创造与生态、社会文化的动态关联。他特别关注当代变革中民族民间艺术形态的转换:新媒体与基础设施重构艺术语言,形态重组正塑造新的社会关系与文化认同,凸显其在跨文化交流、社会分层分析中的重要价值。

陈卫华教授在总结中表示,王教授的分享展现了深厚的跨学科学术积淀,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构建了艺术形态研究的方法论框架,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指引。她呼吁师生以开放态度推动跨学科对话,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文:李佳欣,摄影:连鑫佳,一审:刘志勇,二审:蒋伟,三审:段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