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3 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浙江传媒学院校长韦路教授应邀主讲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讲座由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阳海洪教授主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热烈。

韦路开篇剖析人工智能的 “能” 与 “不能”:其在语言图像识别、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及内容自动生成等领域优势显著,但存在缺乏意识、情感、创造力与道德判断,且易产生偏见和幻觉等局限。他强调,从狭义到广义人工智能仍有漫长道路,人类在目标设定、价值判断、伦理监督、复杂决策和创造性突破等方面的核心作用不可替代。
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韦路指出,当前领域既面临意识形态偏见、信息环境恶化、数字鸿沟扩大等挑战,也迎来主体强化、叙事迭代、手段升级等机遇。在此背景下,“协同传播” 新范式应运而生 —— 通过多方协作系统生产、分享信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其多方协作、系统运行、整体高效的特征,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万物互联” 的整体观。
他进一步从四维度解构国际协同传播逻辑:以理念、行为、视觉识别为 “指挥棒” 的识别协同是基点;含跨界、跨地、跨圈及人机协作的 “合唱团” 式主体协同是起点;涵盖议题、框架、修辞的 “交响曲” 式内容协同是重点;作为 “扩音器” 的渠道协同(含媒体与产业协同)是落点,保障优质内容精准触达海外受众。

讲座以 “和而不同” 作结,倡导 “共在、共生、共存” 的传播理念,而非强求一致的“共识”。阳海洪教授总结时表示,韦路教授结合中西实践与丰富案例,深入解析前沿问题,内容深刻、逻辑清晰,为学员呈现了一场高水平学术盛宴。
(文:朱琪,摄影:李子豪,一审:刘志勇,二审:蒋伟,三审:段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