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下午,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主任孙伟科教授应邀做客暑期学校,带来一场题为“红楼梦的影视艺术改编”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张锋博士主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红楼梦》不是一经问世(刊刻)就定型的文本,而是在抄本流传、时代思潮与学术运动中逐步经典化的。”孙伟科开宗明义,梳理《红楼梦》的传播与经典化历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俞批胡、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三次重大节点,说明经典地位的历史生成。他强调,这部兼具哲学性、宇宙性与文学性的 “百科全书”,催生了 “红学” 这一独特学科,以中国红楼梦学会、《红楼梦学刊》为学术团体和平台,产生众多学术成果,彰显其深远文化影响力。
聚焦《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史,孙教授指出,百年来相关影视作品逾四十部,1924年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短片《黛玉葬花》开改编先河,1962 年越剧版、1987 年及2010年电视剧版等均为重要对象,其改编得失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宝贵镜鉴。

其中,1987 年版电视剧被孙教授誉为难以逾越的 “天花板”。他深入解析其成功三要素:一是提升原著思想含量,突出家族兴衰与社会历史变迁主题,赋予作品厚重历史感;二是人物刻画摒弃简单道德评判,转向深层审美呈现,以行为展现多面性;三是深度汲取红学研究成果,确保改编的严谨性与思想深度。
基于案例分析,孙伟科教授提炼出经典改编的核心经验:既要忠实原著精神,又需遵循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避免机械照搬;同时,改编需以学术为支撑,经典的再“经典化” 是艺术阐释的原则,而非简单的圣化与神化。
张锋博士总结时表示,孙教授以宏阔视野梳理《红楼梦》跨媒介改编史,通过案例剖析揭示经典改编的规律与得失,不仅为理解名著现代传播提供理论框架,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深刻启示意义。(文:朱琪,摄影:连鑫佳,一审:刘志勇,二审:蒋伟,三审:段晓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