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讲座系列之十六 王海洲教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中国电影

供稿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7-18

7月17日上午,第十一届研究生暑期学校成功举办第十六场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中国电影"为主题展开学术分享,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丽萍教授主持讲座。

王海洲教授在讲座前言部分,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绘画与电影连结的历史起点与逻辑生成,并且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展示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接着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电影的发生机理。他指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默转潜移地影响着中国电影地视觉表达,笔墨情趣与电影艺术紧密结合,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民族美学效果。

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念与电影的真实质感之间的关系,王海洲教授指出一是关于传统绘画美学中的观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核心是强调主客(相融)的有机统一,表现在绘画中即为:写意,主张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该观点对应着电影质感中的抒情性表达;二是传统绘画美学中的观点“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画家的心意用自然而然的方式表达出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天人合一”在绘画中表现为画家的笔墨、颜色等运用上,在电影中则表现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三是传统绘画美学中的迁想妙得,即艺术想象或创造性想象,这对应着电影中的创造性想象。

中国电影画面营造和传统绘画美学之间存在融会转化的关系,传统绘画中”游“的哲学不仅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传统理念,还是反映中国传统精神理想和审美意识的一个核心范畴,这种独特的游移观点与”游“观意识,就是中国电影连续动态移动镜头的美学溯源,林年同先生结合对中国电影的考察后总结出中国电影创作传统中的一个美学形态——”镜游“,这就从美学角度建立了中国电影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人物画的借鉴关系;中国传统绘画大师郭熙提出的”三远“审美追求,即高远、深远、平远,这是一种审美观照方式,这种”远“的空间意识与造景观念一脉相承的影响着电影的创作表达,比如中国电影的”三远“布局;南齐画家谢赫提出”气韵生动“这一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核心精神,也是实现”物我合一“境界的审美情态,中国电影创作者将其作为电影作品艺术完整性的最高美学追求,形成了中国电影独有的”镜韵“。

中国传统绘画思维技巧与电影创作方法也有着紧密联系。绘画中”以形写神“这一思维技巧对应着电影中的意象造型;绘画中的”水墨元素“对应着电影中的意境;绘画中的”随类赋彩“思维对应着电影中的色彩观念。中国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写意与叙事形式上的以虚写实,布景构图上的以形传神与审美上的“神似”之美都具有与中国传统绘画许多相通点。中国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意象造境已经不仅是美术造型方式上的借鉴,而是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和东方宇宙生命理论上的统一,为了实现“象外之象”的境界,中国电影在美术造型上利用与传统绘画相似的视觉造型语言达到了制造电影场景的“象外之境”在空间构图上利用主观象征和以小见大的视觉造型方式表现了电影剧情内容的境外之旨”。

主持人王丽萍院长认为,大家不应该只注重创作,还应该多研究理论类的东西,在王教授的讲座当中,大家可以理解美学、绘画与电影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到大量文献当中的重要理论内容,并感谢王教授对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带来的启发性。 

(文:李佳欣,摄影:张玉婷,一审:王作剩,二审:蒋伟,三审:段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