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文化对比学科委员会主办,必威官方首页官网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承办的第八届英汉文化对比研究高层论坛暨“数智时代的英汉文化对比研究: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株洲这座“制造名城”圆满落幕。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展开了一场关于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守护的深度对话。这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在时代洪流中锚定学科航向的思想远征。

大会合照
开幕式:在数智时代重申文化对比研究的价值
21日上午8时许,会议正式开幕。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党委委员、副校长李若梅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尚新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文化对比学科委员会主任张跃军教授相继发表致辞。致辞中提到,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快速演进的当下,英汉文化对比研究既面临技术冲击带来的结构重塑,也迎来前所未有的理论拓展空间。英汉文化对比研究肩负着深化文化理解、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在数智时代背景下,研究者应以学科坚守为基础,以技术工具为助力,探索中西文化差异的新型表达与认知方式。
三位嘉宾的致辞为大会定下了开放、协作、深耕的基调,也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和深切期待。

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党委委员、副校长李若梅教授致欢迎辞
主旨报告:思想交锋,洞见未来图景
本次论坛的15场主旨报告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学术视角多元深邃。专家们批判与前瞻相结合,围绕数智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语言、翻译与传播等热点,呈现了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新图景,既彰显学科前沿的理论建构,也体现丰富的实证探索与现实关怀。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区域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陈靓教授从后结构主义的开放性意义出发,以文本间性与学科间性的对话,剖析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成机制。他认为,唯有在阅读实践与应用实践之间搭建桥梁,文化批判与学科批判并举,才能推动学科主体性的纵深发展。

陈靓教授做主旨报告“后结构主义视域下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成逻辑与学科主体性”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首席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胡亚敏教授以美国战争文学为切入点,揭示数智时代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张力。胡教授指出,经典反战文本中普通士兵的道德困境,为我们理解当下技术时代的人文处境提供了深刻的映照。

胡亚敏教授主旨报告题为“数智时代背景下美国战争文学中的个体困境”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运用“五步循环法”与双语语料库,系统比较汉英新闻报道中的言据性表达,以“动态特征静态化”和“书面特征口语化”两大英译策略的总结过程为例,展示了“语料库验证型基于对比分析的翻译研究”(CT-CATS)路径的英译策略归纳和检验。

尚新教授做主旨报告“汉英新闻语篇的言据性表征比较研究
——基于对比分析的翻译实证研究路径”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冯光武教授认为,在数智时代,外语学人应直面AI浪潮,更要抛开质疑,并坚持翻译教育的“守正”与 “创新”并行之路:在夯实人文通识与跨学科优势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服务国家战略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冯光武教授做题为“AI背景下我国翻译专业的守正发展”的主旨报告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文化研究学科委员会主任、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以“美国现代诗歌中的医学诗学”为题,以中国诗人杜甫和美国诗人狄金森、艾略特、威廉斯等为例,深入分析了行医与写诗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疾病的隐喻、诗歌的疗愈功能等诗病互证观点。

张跃军教授的主旨报告题为“美国现代诗歌中的医学诗学”
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云波教授则呼吁,在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需要引入跨文化的视野,清理各自的知识体系,各自知识生成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弄清文学、艺术及其它学科在人类文化知识架构中的位置及其演变;与此同时,跨学科研究还需要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去考察文学、艺术体系在异质文化的冲击、融合中的变迁,从而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真正实现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双向对话与互补。

何云波教授做题为“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主旨报告
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学科带头人、湖南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湘潭大学胡强教授借凯恩斯阅读理念,论述了细读之于文学批评与公共阅读素养的价值:作为阅读的方法之一,细读体现了文学素养,也体现了文学批评的专业能力,在细读“显微镜”式的关注下,读者方能在历史与文本细节间捕捉深层意义。细读体现了见微知著的文学力量,优秀的作品呈现出与众多历史事件的交汇,折射了各种社会变迁因素对文学的自我形塑。

胡强教授有关“细读、‘老练的读者’与文学的自我形塑”的主旨报告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第八届高等学校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首届青年成果奖获得者,湖南师范大学余承法教授回顾了诸子典籍三百年的英译传播历程,指出翻介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失衡,提出从文献集成、翻译实践、传播研究三维度入手,指出研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和五个具体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10个对策,以期探究诸子典籍英译传播的历史变迁规律,建构数智时代诸子典籍英译传播的战略规划与策略体系。

余承法教授的主旨报告“诸子典籍英译传播文献整理与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湖南省对外文化交流与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教师发展、演讲口译竞赛培训师张春敏教授以“讲好中国故事,智启未来之声”为主题,聚焦AI在英语演讲课程中的应用路径与育人价值,探索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创新模式与文化使命;以此构建“技术赋能、文化主导”的演讲教学新范式,致力于培养在全球语境中讲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智慧的新时代青年表达者。

张春敏教授的主旨报告题为“AI时代英语演讲课程的文化赋能与赛学互促机制研究”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蓉城教育领军人才,全国英语诗歌研究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李成坚教授做了题为“李白抱月:论《黄河中的月亮》的跨文化镜像”的主旨发言,以爱尔兰剧作家丹尼斯·詹斯顿的代表剧作《黄河中的月亮》(1931)为例,讨论中国文学对爱尔兰文化和文学的影响,认为爱尔兰在作为“被殖民的欧洲”的语境下,中国文化不仅作为异域他者进入爱尔兰文学视野,更成为爱尔兰作家突破西方中心叙事、建构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资源和象征体系。李白醉酒抱月的异域形象成为1930年代詹斯顿对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的镜像式反思,中国文化符号不仅作为审美资源或文化隐喻被反复调动,更成为爱尔兰文化反思与自我认同建构的镜像机制。

李成坚教授做主旨报告
吉林省高校优秀人文社科人才,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彦旭教授认为,随着AI语言大模型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文化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充分利用大模型丰富的多模态能力,学会自主调试智能体,以满足文化传播中的特定需求,是AI时代外语教师提升数字人文素养的必修课。

陈彦旭教授做题为“数智时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的主旨发言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黄坚教授聚焦讨论数智时代浪潮中非洲发展戏剧(TFD)的演进趋势,认为TFD自20 世纪70年代起便以推动社会变革为使命,构建了“非殖民化—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如今的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织中,TFD 呈现“技术赋能传播、本土价值坚守、跨域协同创新”三大核心趋势。但技术的应用需规避“工具理性”陷阱,避免削弱TFD批判性内核。如何应对AI生成内容对本土叙事主权的威胁、利用区块链重塑文化遗产权益分配,将是未来推动 TFD完成“数字化转型”与“本土化重构”双重使命的关键课题。

黄坚教授的主旨报告题为“数智时代下非洲发展戏剧(TFD)的数字化转型与本土化重构”
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博士生导师戴光荣教授主要探讨LLM驱动的机器翻译输出与翻译语言特征中情感相关维度,致力于对AI时代的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其研究认为,尽管LLM在捕捉显性情感方面表现优异,却常常因为过度依赖表层共现模式而扭曲隐性的语义韵,导致语用偏差,这种“流利性陷阱”现象在英汉文化语境差异下尤为凸显。戴教授所探讨的融合了情感分析的混合评估框架,指出了当前LLM训练范式的不足,强调机器翻译语境感知的语义映射能力,提升AI翻译系统的文化适应性与可靠性。

戴光荣教授的主旨报告题为“数智时代机器翻译的情感维度与质量评估新探”
湖南大学岳麓学者,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湖南省“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于海玲教授,通过对比新华网与美联社洪灾新闻图片库,对他国和本国的话语新闻价值进行研究,通过语料收集和分析,她指出,新闻价值在新华网图片库的出现频率高于美联社图片库,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正面性和落地性。

于海玲教授做主旨报告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湖南省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人,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张冬梅教授身处大洋彼岸,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做了题为“叙事棱镜:基于计算方法的‘共同富裕’全球话语”的主旨报告。张教授结合Factiva多源语料与计算方法,对中国“官方叙事”与“国际媒体转述”展开系统性对比研究,围绕传播曲线、主题图谱、叙事框架、信源结构与情感图谱五大维度展开,从区域、国别与媒体类型三个层面进行多维分层比较,揭示“共同富裕”这一政治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自塑与他塑路径分化,系统描绘了“共同富裕”话语在国际媒体中的传播曲线与情感演变,为理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全球建构提供了实证支撑。

张冬梅教授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了主旨发言
面对数智化浪潮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学者们从区域国别学到战争文学,从机器翻译到数字人文,从文化传播到跨文化话语,展开了多维度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实践。他们的研究与实践,既是对既有范式的思考,也是对未来方向的深刻探索。这些卓见不仅为英汉文化对比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跨学科融合和全球话语构建开辟了广阔路径。
分论坛与青年论坛:新锐主导,深耕细作
21日下午,会议进入更为聚焦的分论坛研讨环节。三个平行论坛——“翻译学”“文学文化研究”“语言学”——在资深学者的主持与评审下,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活力的学术对话。
翻译学专题论坛由湖南科技大学禹玲教授与广西民族大学肖志兵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论坛聚焦翻译能力的层级培养,从简单语言向复杂任务的过渡;同时关注数智时代围棋文化的跨语言传播,细致剖析《孙子兵法》英译中军事术语的语义再现与美学特征。对翻译专业学生技术素养的现状调查以及数字平台上长征叙事的接受研究,彰显出翻译学科在新媒介与传统文本间的张力与融合,折射出学科应对数智变革的多重维度。
文学文化研究论坛由长沙理工大学黄坚教授和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凌建娥副教授主持和评议,论坛聚焦文学文本与文化语境的交织与碰撞。议题涵盖从《金色圣诞节》中食物书写与共同体构建,到数智时代英汉诗歌翻译技术的创新应用;从后人类视角下儿童主体的文学表达,到跨国视野中的国家意识文化表征,并兼顾生态批评与数字影像的当代表达。文学不仅成为审视身份与权力的镜鉴,更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记忆与社会变迁的活跃载体。
语言学专题论坛由湖南工程学院王家义教授及必威官方首页官网胡伟副教授主持和评议,与会论文探讨领域涵盖了语言认知、语用与社会语境等方面。如英汉动物谚语中的文化隐喻、二语写作自动评估系统的效度检验、网络流行语“班味”的认知隐喻分析,以及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汉语功能语篇分析。有关认知与生态话语分析等方法论的创新,既拓宽了语言理解与传播的理论路径,也回应了数字时代语言教学与交流的现实需求。
三大专题论坛交织出丰富的学术图景,彰显了当代语言文化研究在多元视角与方法创新下的蓬勃生机。评审老师们在每场发言后细致点评、精要提问,在方法论梳理、研究路径选择等关键环节给予有力指导。他们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青年学者打磨问题意识,拓展研究维度,在思辨与回应之间启发更深层的理论自觉与学术自信。

分论坛研讨场景
作为论坛活力源泉的青年论坛于20日晚间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必威官方首页官网、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多位青年学者。与会论文涵盖古典哲学翻译、翻译动态性、数字时代文学文本分析、跨文化传播、隐喻翻译及影视文化表达等丰富主题,展现了青年一代对数智背景下文化语言研究的敏锐洞察与创新方法。从《道德经》的话语再现,到《孙子兵法》军事术语的翻译突破,再到网络语义韵与生态话语的深度探析,彰显了新锐学者们的跨学科探索精神。

文兰芳教授评审青年论坛场景
青年论坛由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兰芳教授、肖志兵副教授主持。两位评审专家以严谨的学术视角,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细致指导和专业反馈,激励新锐力量不断成长。
闭幕式:薪火相传,共期未来
21日傍晚,本届英汉文化对比研究高层论坛暨“数智时代的英汉文化对比研究: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论坛在充实而富有成果的氛围中落下帷幕。闭幕式由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国际学院院长刘曼教授主持。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文化对比学科委员会副主任胡强教授代表主办方作大会总结。胡教授指出,本次论坛主题鲜明、议题前沿、交流充分,体现了英汉文化对比研究在数智时代的学术活力与问题意识。胡教授特别肯定了青年学者的踊跃参与与学术探索,也对承办方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团队的专业组织和周到服务表示感谢。
必威官方首页官网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段晓菲代表承办方致辞。他表示,两天的会议是一次思想的对话,更是一次跨代际、跨专业的深度协作。必威官方首页官网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将以此次承办为契机,持续推动跨文化研究、翻译实践与语言技术融合发展的探索,同时欢迎更多学者未来走进株洲、走进湖南工大,共建学术共同体。

闭幕式上还为青年论坛和分论坛的优秀论文举行了奖颁仪式。多位青年学者凭借新颖的视角和严谨的论证脱颖而出,展现了新生代学术力量的蓬勃朝气。
默默耕耘者:每一分付出都值得被铭记
一场高水准的学术会议,既有台前思想交锋的精彩,也有幕后默默付出的坚守与努力。本次论坛由必威官方首页官网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承办,40余位师生志愿者参与各项组织工作,从会务统筹、嘉宾接待、资料制作,到摄影记录、技术保障、新闻发布,事无巨细,环环相扣,用真诚和感人的敬业精神保证了会议的圆满与成功。
学术的高度,往往建立在一群人长久、细致、默默的工作之上。那些深夜灯光下逐字校对的教师、清晨会场内布置座席的志愿者、现场的技术人员、忙碌的摄影师,构成了这场论坛不可或缺的“第二阵线”,他们的辛勤付出让每一个瞬间的精彩都如约绽放。这是一场属于每一位参与者的论坛,是你们的热爱与付出,这场学术盛宴才会如此高效、有序、完满,留下了温馨而绵长的记忆。

志愿者工作场景
结语:数智为楫,文澜通寰
时代在推陈出新,学科在跨界融合,语言与文化研究的边界也在不断被重塑与延展。第八届英汉文化对比研究高层论坛暨“数智时代的英汉文化对比研究: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以跨越技术与人文的视角,串联起学界前沿的关切与回应,也让我们看见,在数字浪潮中仍有一群人执着于“理解彼此”“连结文化”的初心不改。本次高层论坛的意义,不止于学术研讨的密集与高效,更激活了思想的链接,彰显了英汉文化对比不仅是不同语言文化对话的技术操作,更是文明互鉴的重要通道,是文化表达与国家话语能力建构的深层支点。
会散而情未尽,灯息而思未止。智启文澜,声通寰宇,愿我们在各自的研究中继续彼此呼应,在共同的学术道路上再度相逢。